•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皮肤科 >
  • 中医是如何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

    发布时间:2021-02-25 08:46 点击数:

      作为中医来讲,治疗任何疾病首先要整体辨证。皮肤病虽然发生在局部,但治疗时同样离不开整体辨证,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前面我们曾讲过:从中医角度来讲,带状疱疹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因此,治疗带状疱疹就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临床上对本病的内治,一般按如下方法辨证施治:

      (1)肝经郁热证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板蓝根、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紫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

      (2)脾虚湿蕴证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3)气滞血瘀证

      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本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亦是遵循此法来辨证,只是在治疗的初期(两周之内),一般要加上或加重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主要是清热解毒、除湿凉血之品,如大青叶、板蓝根、薏苡仁、马齿苋、紫草等,以加强祛邪之功。两周之后,则多以气滞血瘀为主,或有余邪未清,故上述祛邪之品应停用或少用,此时除行气活血之外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有正气虚弱,尤其老年患者,要适当加些益气扶正之品,如太子参、黄芪、党参、西洋参等;如有纳食不佳,注意加些消食健脾药物,如焦三仙、焦槟榔、茯苓、白术等;如睡眠不佳,多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生龙骨、生龙齿、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等。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均可加入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如玄胡索、川楝子、三七、枳实、郁金、豨签草、木瓜、当归、甘草等。

      自己虽是一名中医,但并不是唯中医论者。治疗带状疱疹时,对轻症患者只予中药治疗是可以的;对于较重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我个人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且最好再配合局部理疗,这样综合治疗的结果是,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在外治方面,亦是根据不同的皮损辨证施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3)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尚可结合针刺治疗。一般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疼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或阿是穴强刺激。我院有针灸科,所以患者希望结合针灸治疗时,一般推荐到针灸科。针灸治疗对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