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4 08:08 点击数: 次
当机体在第二次接触同样的外来物质时,它的反应发生了改变,这叫做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一词的提出有一过程。1902年,法国生理学家Charles Richet接触海葵,引起了全身荨麻疹。后来,他把海葵提取物注射到狗身上,连续注射20天后,狗出现了喘息、晕倒、腹泻,昏迷而死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anaphylaxis,即“失保护”现象。20世纪初期,西方发现了用血清疗法来治疗传染病,即利用患过烈性传染病病愈者的血清为正在患同一传染病的病人注射,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发现,有少数患者在接受了异体血清之后,出现了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疼、肝脾肿大及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有些患者甚至死亡。1906年奥地利儿科医师Clemens von Pirquet首次提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allergy,原意为“变化了的反应”,我国则译为“变态反应”。它包括了过敏和免疫两个方面,过敏造成免疫性损伤,对机体不利;而免疫可以抵御外来因子(特别是感染因子),对机体有利。但过敏和免疫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关联的。如某些接触性皮炎,由于过敏发病,但可以因为再次反复接触致敏原而逐步脱敏(相当于免疫)。至于免疫,在感染性皮肤病中表现得比较清楚,如带状疱疹发病后可终身免疫。有些由于免疫不全,如患皮肤结核或麻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敏和免疫,两者之间还可能互相转化。
近年来,由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免疫的理解已超出了原认为它仅局限于机体防御和消除外来有害因子的传统概念上,而是将免疫看作是机体的一种“识别异己”和“排斥异己”的生物现象。从这一观点出发,变态反应应包含在免疫反应之中。在临床医学范围内,习惯上将有利于机体的反应称为免疫反应,产生病理损伤的称为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又和过敏反应常作为同义词应用。
因此,在本书中所说的过敏反应应理解为变态反应的同义语,过敏性疾病即指变态反应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