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3 08:31 点击数: 次
中医治疗痤疮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常用的其治疗方法有:
1)中药汤剂内服。通常是辨证施治,可分如下证型:⑴ 肺热证:症见颜面部黑头粉刺,颜面潮红,与毛囊一致的散在丘疹,无自觉症状;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宣肺清热,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处方如: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生山栀、黄柏、知母各9克,生甘草3克,生地、连翘、白花蛇舌草各15克。⑵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皮疹色红,或伴有脓疱,炎症显著可自觉局部皮损灼热疼痛,伴有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腑,用清胃散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如:黄芩、生山栀、生地各9克,黄连、生大黄(后下)、生甘草、升麻各3克,茵陈、生苡仁、生山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⑶ 热毒证:皮疹表现以丘疹、脓疱为主,丘疹基底周边伴有红晕,甚者可伴有结节,自觉局部发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伴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处方如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黄连、黄芩、知母、连翘、白芷、赤芍、牛蒡子、生甘草各9克。⑷ 血瘀痰凝证:该型皮损表现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瘢痕等多形损害;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可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当归、制半夏、浙贝母各9克,红花、川芎、陈皮各6克,丹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牡蛎30克(先煎),生甘草3克。上述各型均可根据病情按如下方法进行加减化裁: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克~6克;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参、天麦冬、天花粉各9克;结节囊肿难消者,加莪术9克,夏枯草、海藻各15克,牡蛎30克;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益母草15克;有慢性肝病者,加平地木、虎杖各9克,茶树根15克。
2)中成药内服。可用于治疗痤疮的内服中成药有很多种,下面选择一些常用的药物给大家做一介绍:⑴ 丹参酮:有片剂和胶囊,可用于各型痤疮。⑵ 当归苦参丸:具有清热凉血,散风祛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湿热上蒸型痤疮。⑶ 清热暗疮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泻火通腑之功能,可用于各型痤疮,尤其是囊肿性及感染性痤疮。⑷ 金花消痤丸:功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湿热上蒸证之痤疮。另有栀子金花丸,其功能是泻热润燥,生津止渴,亦用于肺胃湿热上蒸引起的痤疮。⑸ 复方珍珠暗疮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通脉之功效。用于痤疮辨证属湿热上蒸证者。⑹ 连翘败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作用,主要用于热毒型痤疮。此外,小败毒膏、三黄片、牛黄解毒片、清解片等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都可用于中医辨证属于热毒型的痤疮的治疗。⑺ 皮肤病血毒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血热风燥证的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此药也可用于痤疮的治疗,一般用于肺热血热型痤疮。⑻大黄遮虫丸:功能破血化瘀,通络散结。用于瘀血阻滞证之痤疮。 ⑼散结灵:具有温通经络,活血散结之功效。可用于寒凝血瘀证之痤疮的治疗。
3)中药外用。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大致有如下几类:
⑴ 熏洗疗法:以温热的中草药煎液先对准患部热熏,待药液稍温后再浸洗患处,是中药外用的传统独特疗法。治疗痤疮一般选择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可选用如下处方:①野菊花24克,朴硝48克,花椒12克,枯矾12克,上药以水煎煮后倾入容器内,容器以适于患部熏洗为宜(一般可用搪瓷面盆),趁热将病损部位置于盛药容器之上,使蒸气直达患处,周围空隙以毛巾包绕严密,待水变温时(接近体温),即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②苦参、牡丹皮、龙胆草、蒲公英、乌鸭藤根各30克,地肤子、大青叶各20克,加水文火煎20~30分钟,每日2次熏洗患处,10日1疗程,疗程间隔5日。亦可单用熏法或单用洗法:①单用熏法,如将大黄、苦参、紫草、侧柏叶、当归尾、荆芥及芒硝各等份粉碎为细末,每次取20克装于纱布制成的小包内,再将小包置于容器中加水500毫升,待煮沸后用其蒸气熏面,每次30分钟,每日1次。②单用洗法,如取鲜猪胆1个,鲜樱桃枝叶30克,鲜桃树枝叶50克,鲜槐、柳树枝叶各40克,枝叶均切成1寸长,洗净后加水2000毫升,用武火煮沸,待温度稍降加进猪胆汁2毫升~4毫升,搅拌后用其洗患处,早晚各1次,1个月为1疗程。每剂药可煎3次,并在每次洗前再加猪胆汁约2毫升。另外也可将中药制成洗剂洗脸来治疗痤疮,如将防风、白芷、菊花、丹参及水杨酸等以月桂醇硫酸钠等洗涤性皂基为基质制成洗剂,每次取1克~2克洗脸,充分擦洗2~3分钟,再将皂沫洗净即可,一般每日早晚各1次。⑵ 湿敷疗法:使用纱布或小毛巾蘸取中药煎液敷于患部的方法。一般湿敷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中间可反复蘸取药液,每日湿敷2~3次为宜。常用药物有:清热解毒类,如槐花、蒲公英、山豆根、蜀羊泉、菟丝子、草河车、大青叶等;消肿散结类,如芒硝、马齿苋、芫花、凌霄花、陈皮等;减轻皮脂类,如芦荟、地榆、虎杖、山楂、荷叶等。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选取上述药物组方应用,也可选用如下处方:①丹参、地丁草、当归、白芷、半夏各30克,加水2000毫升,煎开15~30分钟后去渣留液待用。用时将毛巾浸入药液中(温度以皮温为度),捞出毛巾拧半干敷脸部30分钟,每日2~3次。剩下药液置阴凉通风处,下次煎开再用,每剂可用2~3天。②大黄25克,明矾、连翘各2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水煎取液湿敷患处。③丹参、白芷、野菊花、腊梅花、金银花、月季花、大黄各9克,水煎取液,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热敷患处,适用于肺胃壅热型和气血郁滞型痤疮。⑶ 涂敷疗法:主要是指把中药研成粉末后,再将其调成糊状或膏状敷于患部的方法。常用的如:①硫磺、生大黄各30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涂药前,先用热水肥皂洗净患处。②大黄、黄莲、黄芩、黄柏、槟榔、青黛、生石膏、绿豆各10克,寒水石4克,硫磺、冰片各2克,上述药物共研极细末,用茶水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次1小时,每日1~2次。③取天花粉50克,大黄、白芷、黄柏、姜黄各25克,橘皮、厚朴、苍术、胆南星、甘草各10克,共研细末,再把雄黄10克及冰片、薄荷各5克放入药末内碾至均匀无粗糙颗粒,痒痛重者在粉内加10%白蔹粉,色暗加10%当归粉,皮脂多加10%白鲜皮和5%硫磺。每次用时取药粉20克,以凉茶水调成糊状,匀涂于皮损及周围,每晚1次,每次30分钟,稍干则以水润湿。④白芷、白附子按6∶4比例研细末,每晚取适量药粉以茶水调敷患处。⑤夏枯草、羌活、海藻、白芷、僵蚕各6克,黄连1.5克,冰片少许,白蜂蜜60克。将白蜂蜜以外诸药共研细末,入蜂蜜中调成膏状,直接涂敷患部,晚涂晨取,10日为1疗程。⑷ 外搽疗法:中药可配制成不同的制剂如洗剂、霜剂、搽剂、油剂、醋剂、酊剂等,外搽于患处以治疗痤疮,这就是所谓的外搽疗法,也是外用药物的最常用方法。①洗剂:亦称水粉剂,即用水和不溶性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50%,用时须震荡均匀,所以也称混合震荡剂。治疗青春毒的洗剂如颠倒散洗剂(大黄、硫磺各5克,均研成细粉,滑石粉10克,甘油5毫升,诸药混合,加水至100毫升,搅匀即可),用时摇匀涂布患处,每日2~3次。②霜剂:如蛇胆霜,是用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冷霜或普通雪花膏500克混匀配制而成。有人用此霜治疗了25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用法是每日早晚用温水洗脸后,均匀涂擦于皮损处,结果总有效率达95%。研究认为,蝮蛇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功效,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能参与皮脂代谢,具有消炎抑菌及溶解皮脂作用。再如神效粉刺霜,配方:麝香1克,朱砂10克,雄黄、硫磺、白矾各20克,黄柏、大黄、杏仁、蛇床子各30克,霜剂基质适量。制法:将朱砂、雄黄、硫磺、白矾研成极细末,过180目筛,混匀,待配;其余各药粉碎成颗粒状粗粉,再把粗粉用水煎煮3次,浓缩后加低度酒精提取,得提取物。然后将细粉末及提取物混合,加霜剂基质,按5%~10%的比例制成水包油型霜剂。用法:先用温开水洗净颜面,再外搽本品,略加按摩,每日早晚各1次。③搽剂:有人用以姜黄为主的复方中药提取物制成搽剂治疗1000余例痤疮,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配方:2%姜黄挥发油,5%丹参提取物,2.5%当归提取物,1%虫草菌丝体,1%人参、天麻提取物,精芦荟1克。将各种提取液与吐温、氮酮及甘油乳化、均质化制成搽剂,用棉棒将药液涂搽患处,再用磁疗器在患处轻轻按摩1~5分钟。每日2~3次,1个月为1疗程。④油剂:如大黄紫草油(大黄、紫草等量研末,加入菜油浸泡3~6天即得),外搽患处,每日2次。⑤醋剂:如将苦参、生何首乌、当归、白芷各50克,置于广口玻璃瓶中兑入白醋,然后将瓶盖拧紧,放进盛有适量冷水的锅内加温约1小时取出,次日将盖打开以药棉蘸取药汁搽患处,早晚各1次,20日为1疗程。⑥酊剂:是将药物浸入白酒或酒精中浸泡溶解后而配制成的一种传统的外用液体制剂。此种剂型制作比较简单方便,故用治痤疮的处方也比较多,下面介绍几个:处方一,乌柏叶、黄芩、黄柏各15克,月桂氮卓酮2毫升,70%酒精适量。取以上诸药粗粉,加入酒精中浸泡7天,然后压榨、滤过、去渣,最后加70%酒精至100毫升。处方二,天仙子、赤石脂、密陀僧、硫磺、樟脑及白果各1克,冰片3克,75%酒精300毫升。上药共研细末,加入酒精中,装瓶密封5天后,去渣存汁,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水外搽患处,每日2次。处方三,生大黄、硫磺、皂刺、百部、黄柏、红花等量研末,浸泡于75%酒精中,1周后过滤即成,每晚外搽1次,晨起洗去。
⑸ 中药倒模面膜疗法:实际是中药外用与倒模面模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4)单方验方。
治疗痤疮的内服单方验方亦为数不少,我们从中精选了一些供大家参考。⑴ 白花蛇舌草9克~3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寻常型痤疮,有较好疗效。⑵ 茵陈5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⑶ 地榆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地榆片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⑷ 白花蛇舌草、丹参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痤疮。⑸ 丹参30克~60克,生地、甘草、土大黄各30克,川军3克~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具清热凉血活血之功效,用于各型痤疮均有效。⑹ 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虎杖、山楂各15克,炒枳壳、酒大黄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⑺ 白芷20克,老君须、人参各9克,炙甘草、川椒各3克,水煎2次,兑匀,每晚服用1剂。⑻ 麦冬、生地各15克~20克,玄参10克~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⑼ 桑白皮、枇杷叶各15克,黄芩、银花、连翘各10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水煎服。⑽ 银花、花粉、浙贝、归尾、赤芍、防风各12克,乳香、没药、陈皮和甘草各10克,炮甲珠15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囊肿性痤疮。
治疗青春痘的外用单方验方甚多,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病情很轻,可能单用即可奏效;但如病情较重时,则须配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下面是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患者不妨一试。⑴ 新鲜芦荟60克。把芦荟捣烂取汁,涂擦患处,每日2~3次,10日为1疗程,最宜于肺胃壅热型。另有一方是在普通膏状化妆品中加入芦荟天然叶汁(浓度为3%~5%),外搽患处,每日2次。⑵ 鲜菟丝子适量,捣烂绞汁,外涂患处。⑶ 白果仁(银杏)1~2粒。每晚临睡前用温水将患部皮肤洗净,用小刀将白果仁切出平面,频擦患处。边擦边切去用过部分,每次1~2粒即可。⑷ 益母草适量。将上药烧成灰,用等量的普通肥皂加热熔化,两者调匀,冷却成块,每日2次用其洗面部。⑸ 刺猬脂肪适量。取上药入锅,慢火熬油,凉后微微成淡黄色,涂于患处皮肤,每晚1次。适宜于肺胃壅热型,对用结节或脓肿者疗效不佳。⑹ 皂角、透骨草各30克,水煎外洗患处。⑺ 生甘草10克,双花15克,水煎取汁,于睡前擦拭面部。⑻ 荞麦面、白面各250克,硫磺500克。将上药混合,加水半阴干备用。用时以茶调敷患处。⑼ 白石脂、白蔹、苦杏仁各5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药外用,注意勿入眼内。 ⑽ 白花蛇舌草、丹参、龙胆草各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加香油少许外搽患处,每日3次。⑾ 云母粉、杏仁粉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牛乳调和,略蒸,外敷患处。⑿ 黄芩100克,加入75%酒精500毫升中,浸泡7天后,滤渣存酊,备用。用时外搽,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5)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青春痘常用的方法,而且应用得法会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针灸疗法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又有体针、耳针、梅花针、挑刺、放血等不同方法。另外,穴位注射法亦与针刺有关,故在此一并介绍。⑴ 体针法:取穴原则是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主穴:合谷、迎香、颊车、足三里;配穴:下关、攒竹、丰隆、三阴交。每次选取2~4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亦可采取辨证取穴的方法,肺经风热证取大椎、脾俞,脾胃湿热证取足三里、合谷,冲任失调证取三阴交、肾俞。针刺方法同上。⑵ 耳针法:主穴取肺(双)、肾(双)。加减法:有脓疱加刺心,皮脂溢出较重加刺脾,大便秘结加刺大肠,痛经加刺肝、内分泌,皮损集中在某一区域加刺其表面投影反射点。用5号毫针快速入,以不透过软骨为宜,留针5~15分钟,其间轻巧捻转3~6次,隔日针1次,7~10次为1疗程。其中以炎症性丘疹及脓疱性青春痘疗效最佳。此外,也可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取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激素、肾上腺、肺、胃、大肠等耳穴,常规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7厘米×0.7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贴敷后患者每日按压穴位3~4次,每次按压10下。每次治疗选一侧耳廓,双耳交替贴敷,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或取穴:膈、肺、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每次选取2穴,皮内埋针,胶布固定,每周1次,两耳交替。也有采用耳穴割治敷药法治疗青春痘者,据报道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耳穴取内外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药物由滑石30克,麻黄、雄黄各20克,硼砂10克,薄荷脑15克,共研细粉组成。治法:常规消毒,用手术刀尖划破上述穴位皮肤使出血少量,以沾有上述药粉的干棉球敷耳2~4小时,3天1次,4次为1疗程。⑶ 梅花针法:梅花针局部叩刺,先刺青春痘周围皮肤,然后重叩青春痘顶部1~2下,使栓塞排出,用消毒棉球止血,10次为1疗程,亦有一定疗效。如果与耳针配合使用则疗效更佳。 ⑷ 挑刺法:用手掌在背脊两侧第1~12胸椎旁开0.5寸~3寸范围内摩擦数次,然后寻找反应点。此点类似丘疹,稍突起于皮肤,呈灰白色或棕褐色、暗红色、浅红色,压之色不退。对此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其两侧,右手持三棱针挑破表皮,使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然后用酒精棉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每次挑1~2个反应点,5~7天挑1次。另有一法是取穴灵台、至阳,病变在额头加肺俞,在鼻翼两颊者加胃俞,在下颏者加肾俞,妇女经前发作较多者加肝俞。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数根,出血3~5滴,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主穴每次取1穴。每5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经3疗程无效者,改用他法治疗。⑸ 点刺放血法:对严重青春痘,特别是聚合型青春痘,可考虑在委中穴处点刺放血。方法:先用橡皮带束紧委中穴上方,常规消毒后,取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委中穴,放出鲜血2~3滴即可,放松橡皮带,消毒干棉球压迫之。7天放血1次,4次为1疗程。有效病例,在第1疗程完成后,间隔1个月后,再进行第2疗程。另有一法是耳穴点刺放血,即将三棱针消毒后对准穴位(耳前、耳后、内分泌、皮质下)速刺出血,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⑹ 刺络拔罐法:取大椎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穴位数次,并立即于穴位上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5~10分钟后起罐。每3~5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有人取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心俞、胃俞穴,分为两组,交替使用,每次选一组穴位。消毒后,执三棱针快速挑刺穴位,以微出血为度。继用闪火法分别在所刺之穴位上拔罐,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据称有效率达90%以上。 ⑺ 灸法:灸法即可单独使用,亦可与针刺联合应用。下面介绍一种黄蜡灸疗法:先将面粉调和成面团,以湿面团沿着粉刺边缘围成一圈,高出皮肤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烧发,圈内放入上等黄蜡片约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灰火在蜡上烘烤,使黄蜡熔化,皮肤有热痛感即可,灸完洒冷水少许于蜡上,冷却后揭去围布、棉团及黄蜡,此法适宜于痰瘀结聚型青春痘。如果灸使蜡液沸动,病人施灸处会先有痒感,随后痛不可忍,应立即停止治疗。⑻ 穴位注射法:可用如下2种方法。①处方:生姜50克,95%乙醇适量,花生油或香油100毫升,苯甲醇2毫升。将生姜去皮切块,在乙醇中浸泡48小时,共浸2次,合并2次浸液,水溶液缩成流膏状。在水浴中加花生油或香油100毫升,搅拌,使膏状物溶解,过滤,滤液内加苯甲醇2毫升,精滤后灌封,每支2毫升(含生姜油1克),灭菌备用。取双侧大椎穴旁开1寸向下5分处,选5号半或6号针头进针3分~5分,每次每穴注射0.5毫升~1毫升(局部有酸麻胀感)。间隔5~7日再进行注射,一般需治疗3~5次。②自家血穴位注射:患者取仰卧位,肘正中静脉区常规消毒,用5毫升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血液3毫升;常规消毒足三里穴区皮肤,将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得气回抽无回血,即注入血液2毫升;再令患者仰卧,取肺俞穴针尖向大椎方向斜刺,使针感向头面部放散,抽无回血,即将剩余的1毫升血液注入。出针后加压或用酒精棉球贴定。两侧穴位交替使用。3天注射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2个疗程不愈者,改用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