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4 08:02 点击数: 次
黄褐斑虽为面部较为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但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朋友将其与其他一些面部色素斑相混淆,常见的有雀斑、太田痣、皮肤黑变病等。
雀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棕色点状色素沉着斑,临床上非常多见。一般认为,雀斑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所谓代代遗传。雀斑和黄褐斑均为主要发生于颜面的色素斑,而且都与遗传和紫外线照射有关,两者可同时并发,但在临床表现上雀斑与黄褐斑有着明显的不同。雀斑一般发病年龄较黄褐斑为早,常首见于5岁左右的儿童,在青春发育期可增多,在20岁左有更加明显,到了40岁以后雀斑数目一般不再增加。雀斑亦多发生于女性,皮疹为点状色素沉着斑,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般宜径在0.5厘米以下,多为针头到米粒大,颜色为淡褐色或褐黑色。其数目多少不一,少者几个到十几个,多者可达上百个,可密集成群,亦可散在分布,但每个斑点均孤立存在而不会融合。雀斑主要分布在鼻部和两颊,也可发生于手背、颈、肩部,但非曝光部位一般很少发生。雀斑患者亦无任何主观不适,主要是影响患者的美观。在治疗上,患者应减少日光过度照晒,一般不需处理。出于美容考虑,可用液氮冷冻、高频电烧或化学剥脱(用纯石炭酸或50%一70%三氯醋酸)的方法去除,但应由专业医师操作并要慎重。数目较多者可使用祛斑脱色剂,如3%的氢醌霜等,可使色素暂时变淡。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病。该病亦发生于面部,是一种波及到巩膜及同例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灰蓝色斑状损害。因此有必要与黄褐斑进行鉴别。太田痣约有50%先天发病,其余的患者也大都在婴儿或儿童时发生,一般都在20岁以前发病。可以说太田痣是-种先天性皮肤色素异常性疾病,这一点与黄褐斑不同。在皮损的分布部位及形态颜色上,太田痣与黄褐斑亦不相同。皮疹表现为斑片,初起时为蓝灰色、蓝色、黑色或紫色,呈点状、网状或地图状,约2/3患者在同侧巩膜上也出现蓝色斑点。总的来说太田痣的颜色偏蓝。在色素上偶尔出现散在的小结节,结节大小不一,从几毫米至几厘米。皮疹主要分布于上下眼睑、颞部和颧部,-般为单侧件,很少累及双侧。另有一种颧部褐青色痣.有人认为是太田痣的异型,可有家族史。绝大多数发生于颧部,为散在的色素斑点,真径1毫米~3毫米,数目可有10~20个,少有融合。颜色呈灰褐、灰监或深褐色,两侧对称分布,不累从眼及上腭。此型褐青色痣比较容易与黄褐斑混淆,应注意鉴别。
皮肤黑变病是以暴露部位为主的皮肤色素沉着.是一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亦较困难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包括瑞尔黑黑变病、焦油黑变病、炎症后黑变病等,当其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部时均应注意与黄褐斑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