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皮肤科 >
  • 中医如何认识瘙痒症?怎样辨证论治?

    发布时间:2021-04-29 15:07 点击数:

      中医称瘙痒症为“诸痒”、“痒风”、“风痒”等。《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说:“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该书在“阴痒”一病中记载“阴痒,浊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或外生疙瘩,或脓水淋漓”。以上记载符合现代医学的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症。关于发病原因,中医认为,可以是风热、风寒或湿热之邪蕴于肌肤,不得疏泄之故;亦可因风邪久留体内,化火生燥,致津血枯涩,肌肤失养而得。

      瘙痒症的辨证治疗,可以结合本病属全身或局限性发病,或不同气候的影响,不同发病部位等特点,将分为以下四型治疗:

      (1)风热外侵型: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受热后为甚,抓破后呈条状结痂血痕。发病以夏季为多,并伴有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治以清热祛风止痒,可用消风散(木通、知母、苦参、胡麻仁、苍术、蝉蜕、牛蒡子、防风、荆芥、石膏、甘草、当归、生地)加减。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丹皮、生地、赤芍、知母各10克,蝉蜕、薄荷、甘草各6克,白鲜皮15克,生石膏20克。

      (2)风寒犯表型:皮肤瘙痒,干燥多屑,冬季发病为多,痒以解衣或夜间卧床之际为甚。部位则多见于大腿内侧,小腿屈侧及关节周围。治以疏风散寒止痒,以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或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白僵蚕、羌活,荆芥、陈皮、丹皮各10克,干姜皮、浮萍各6克,丹参、白鲜皮各15克。

      (3)湿热下注型:部位多在女阴、阴囊、肛周等人体下部,病变局部多有渗水糜烂,女子白带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选用三妙丸(黄柏、苍术、苡仁)或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生地、泽泻、木通、生甘草、当归)加减。处方:龙胆草、黄柏、苦参、苍术、泽泻各10克,大青叶、六一散、地肤子、生地、白鲜皮各15克,生石膏30克。

      (4)血虚肝旺型:多见于老年人,全身皮肤干燥瘙痒,血迹累累,或伴头晕眼花、心慌失眠等,舌淡苔薄、脉细。治宜养血润肤止痒,用当归饮(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刺蒺藜、黄芪、甘草)或养血润肤饮(生地、熟地、当归、黄芪、天冬、麦冬、桃仁、红花、花粉、黄芩、升麻)加减。处方:当归、熟地、赤芍、白芍、天冬、麦冬、防风、钩藤各10克,鸡血藤、丹参、首乌藤、黄芪、刺蒺藜、白鲜皮各15克。

      对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我们还可选用如下两则经验方:①黄芪、熟地、生地各30克,当归、麦冬、防风、荆芥、蝉衣、秦艽各10克,制首乌、玄参各15克,炙甘草3克。加减:顽固剧痒,加全蝎6克,蜈蚣3克;四肢痒甚,加威灵仙10克;下肢痒,加川牛膝15克;夜间痒甚,加制鳖甲15克;外阴痒,加蛇床子30克;气虚,加党参15克;失眠,加煅龙齿30克;纳食差,加焦山楂30克;大便秘结,加郁李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②何首乌、干生地、山药各12克,黄柏、五味子各6克,菟丝子、沙苑子、生龙牡各15克,茯苓9克。加减:伴有肝胆疾患,加茵陈、金钱草、川楝子各9克;头昏目涩,加桑叶、杭菊花、枸杞子各12克,苦丁茶6克;口干多饮、夜尿多,加玄参、石斛、金樱子各12克;刺痒甚者,加苦参、钩藤各9克;失眠,加合欢皮12克,百合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另有一些成药,如润肤丸、防风通圣丸、秦艽丸、除湿丸等,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