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0 11:32 点击数: 次
中医治疗瘙痒,根据临床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的特点,主要有两大法则:
(1)疏风解表止痒法:多用于表证初起,风邪客于肌表,皮肤瘙痒,起红色丘疹或风疹块样损害。由于感受风热或风寒的不同,在临床上可表现有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及脉浮数或浮缓等症状,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皮肤瘙痒病等。常用处方有:
方一:偏于风寒者宜散寒疏风解表止痒。可用:麻黄、荆芥、生姜皮、蝉衣各6克,防风、浮萍、杏仁、威灵仙、丹皮各10克,陈皮9克,丹参15克,白鲜皮30克。
方二:偏于风热者宜清热疏风解表止痒。可用:蝉衣3克,薄荷4到5克,芥穗、防风、僵蚕各6克,牛蒡子、黄芩、生地各9克,浮萍、桑叶各10克,银花12克,白鲜皮30克。
方三:久治不愈顽固性瘙痒者属风湿蕴阻肌肤,宜疏风止痒。可用:全蝎、乌蛇、芥穗各6克,防风、苦参、白鲜皮、当归各10克,皂刺12克,黄柏、秦艽各15克,刺蒺藜、威灵仙各30克。
一般来说,在散风药中加入走血分的药,如当归、丹参、生地、赤芍、鸡血藤等,止痒效果会更好,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用量方面,普通药用6克~15克即可,而一些常用止痒效果较好的药物,如白鲜皮、刺蒺藜可用30克或更多一些。
(2)养血润肤止痒法:多用于风燥或血燥引起的皮肤疾患,临床表现有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皲裂,毛发干枯脱落,甚至有血虚现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病、静止期银屑病等。临床常用处方有:①养血润肤饮:生地、熟地、当归、黄芪、花粉各9克,天冬、麦冬、桃仁、红花、黄芩各6克,升麻3克。②养血解毒汤:鸡血藤、土茯苓各30克,当归、生地、山药、威灵仙、蜂房各15克。③止痒合剂:防风、当归各9克,苦参15克,首乌藤、刺蒺藜、白鲜皮各30克。
此外,针对不同疾病的瘙痒,尚有清热止痒、凉血止痒、除湿止痒、杀虫止痒、温肾止痒、健脾止痒、疏肝止痒等法,需结合临床辨证灵活选用,但多是与两种基本治疗法则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