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医院新闻 >
  • 好自口中出,春从手上生——耿氏儒医世家的七代良医之路

    发布时间:2020-11-23 09:05 点击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培养出这样一位医生,她的医术精湛,望、闻、问、切,运用精道,遣方用药,依理有法。她对患者全心全意,医德高尚,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信赖。她忠于临床,四十年如一日,一直奋战在医疗一线,经验丰富。这正是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原主任,耿引循先生。

    耿引循

      1951年,耿引循生于江苏扬州六代中医世家,为耿氏儒医第七代传人。先生自幼聪慧过人,幼承家学,少年时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在临症抄方的同时,养成了见书就翻、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后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医生。

    耿氏良医传七代

      耿家本是山东人,老家在山东省东阿县耿家山。大约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山东东阿因黄河泛滥,暴雨成灾,耿氏一家不得不乘小船沿运河南下逃生,从此在扬州落脚,临时搭建草屋,聊以栖身。为了生计,耿家人种牡丹、采草药、治喉疾,无所不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耿氏掌门人耿树初为扬州名刹万寿寺住持医治好顽疾“关下喉痹”,深得住持青睐。后耿家草屋因大火焚毁,万寿寺住持热情相邀,并且亲率僧众整治寺前荒滩,搭起简棚,让耿氏一家在此安身。这也就是今天的耿家巷的发端。

    扬州耿家巷

      耿树出可谓是耿氏中医的第一代人。他因家境贫寒,积劳成疾,不久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耿有山听从母命,继承父业,一面种花,一面行医,后来代管万寿寺的园圃花木。

      万寿寺位于扬州新城,常有骚人墨客盘桓寺中,于是耿友山的豆棚瓜架也就成了四方文人小聚的场所。耿友山和他的三个儿子松年、松发、松元,因与扬州文化名流时相往来,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铁铸碾药槽

      耿友山算是耿家第二代传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在嘉庆年间。经过耿友山的奋发图强,苦心经营,耿家开始废茅屋,建瓦房,立诊所,行医道。当时书法名家邓石如常常寓居扬州,为耿家的新居题写了“守素斋”匾额。据考,邓石如一生来扬州多次,与耿家很近。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也为耿家的水井题写了“太平井”石额。因与名流交往渐多,耿家的医声大振。

    耿氏旧居复原图

      耿松年是耿家第三代传人,名铨,字静亭。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扬州成长的,所受的熏陶与祖辈、父辈自然不同。耿松年多才多艺,亦医亦儒,经常和扬州名医切磋医道,医术日益深邃。他的两个弟弟松发、松元,也都继承家学,是扬城名医。耿家的医声在扬城日隆。

    窗棂、窗裙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攻陷镇江,扬州官兵严布江防。耿松年和全城同道一起,投身于御敌工程中。事后,官方授予耿松年“夷防奖叙”的荣誉,并授给“从九品”之衔,世袭“云骑尉”之职。道光二十六年,耿松年病殁。

    石刻

      咸丰三年(1852年),太平天国战火又起,耿松年的长媳刘氏率领全家到东台避难。耿松元、耿廷珠父子则因为参与扬州地方的医疗慈善活动,在战乱中不幸遇难。

    从南俯瞰图

      咸丰六年,扬州再次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场。这一次耿家损失惨重,有7人死于战乱,房产全部付于劫灰。《江都县志》和《甘泉县志》对此都有记载。

      到了同治初年,战争平息,在东台避难的耿家人又回到扬州。这时耿氏还有五房兄弟。大家同心协力,重整家园,在废墟上盖起房子。这时候,第四代传人耿廷瑶、耿廷瑾、耿廷琥等开始支撑家庭了。

      耿廷瑾,字光奇,他一面因为家学渊源,一面因为名家指点,医术因而大进。

      耿廷琥,字莹斋,专攻制药,同时继承了家传的喉科药方。他勤于临床实验,著有《莹斋语药》,使耿氏医道益发长进。

      耿家第五代传人,各房兄弟共有八人,最为出名的是排行第六的耿蕉麓,师从名医姜步庭、姜荫庭。耿蕉麓不但医术高明,又乐善好施,义诊送药,在扬州口碑尤佳。民国年间,耿蕉麓被推举为中国医药改进会江苏分会副会长。

    耿家巷32号大门,朴实无华

      耿鉴庭,191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耿鉴庭先生思想进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其间,多与扬州江树峰、陆勤等进步人士结交来往,传递进步书刊,积极参与进步活动。解放后,被推举为扬州市政协委员。 1955年卫生部成立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时,从全国遴选有突出建树的中医人才进京,他是最年轻的一位,时年40岁。赴京以后,在科研、教学、临床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著有《喉科正宗》、《咽喉科传灯录》等多部专著。

    咽痛药谱

      郭沫若先生曾赠耿鉴庭先生一副对联:“好自口中出,春从手上生。”上句是说耿家的医德有口皆碑,下句是说耿家的医术妙手回春。

    耿鉴庭

      这位耿鉴庭先生,就是耿家第六代传人,我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

      耿引循是耿鉴庭先生的小女儿。

      耿引循毕业后入职西苑医院,得耿氏喉科真传,对鼻病及咽喉病有深入研究,尤善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等症。她不断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将失传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砭术重新应用于临床,建立了“全国砭术临床培训中心”。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了以《周易》为理论基础的“和合能量场”,获2项国家专利,16国国际专利,2003年入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荐的“百项中医诊疗技术”。创建了西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任第一任主任,主攻中医传统康复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长期致力于中医非药物治疗研究,针对慢性疼痛治疗、亚健康状态调理、脑血管病后遗症康复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

      耿引循先生行医至今40余年,一直秉承儒医家风。耿氏医术虽名噪南北,但望重乡梓的却是医风医德。深受家庭熏陶的先生常对我们说:“我父亲经常说,搞医的,顶重要的是讲医德。我们过去学医,临出徒,老师总要送两件东西,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就是让后人切莫忘掉医生的本分,为病人治病,要不分昼夜,闻风而动,冒雨而行。”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赞曰:

      七代医家,书香所传。

      娴熟经史,挥洒诗文。

      青囊济世,丹散活人。

      望重乡梓,名闻京城。

      仁术仁心,崇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