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皮肤科 >
  • 北京石景山同心医院中医科门诊治疗经验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3-16 11:25 点击数:

      北京石景山同心医院在多年的湿疹专病门诊临床中,总结了较丰富的湿疹中医诊疗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中医治疗湿疹体系,现介绍如下:

      1.风湿蕴肤:

      证候特点:皮疹可发生于身体各出,但以面颊、四肢常见,其皮疹为疏松或密集性丘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在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可使症状明显加重或诱发。自觉燥痒不适,伴有口干舌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脉洪、数、浮,舌质红,苔少或苔微干。

      治法:散风祛湿。

      代表方剂:消风散加减。

      基本处方;荆芥10g,苦参8g,知母10g,苍术6g,羌活8g,蝉蜕10g,防风10g,牛蒡子10g,生地黄10g,胡麻仁10g,茯苓10g,生石膏10g,当归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皮疹多发于头面及双上肢者,加苍耳子,散风去湿止痒;皮疹多发于下半身者,加地肤子以清热利湿止痒。

      2. 湿热蕴结

      证候特点:证见红斑、丘疹、水疱、抓破后糜烂、渗出,伴有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薤渗湿汤、消风导赤散为主加减,

      药用:生地20、赤茯苓15、黄柏15、黄芩10、木通6、薄荷6、泽泻10、甘草10、地肤子15、白鲜皮30、滑石20

      加减法:若伴发热、口苦者,加用金银花、连翘、黄连由于搔抓后继发感染,加紫地丁、败酱草、大青叶;瘙痒较甚者,加蝉衣、蜂房;渗液较多,加龙胆草、薏苡仁、车前子

      3.脾胃虚弱

      证候特点: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自觉瘙痒,时轻时重,皮损干燥,覆有鳞屑,或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沉滑。

      治以健脾除湿为主,

      方以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加减。

      药用:萆薤15、薏苡仁20、赤苓10、白术10、苍术10、厚朴10、陈皮6、泽泻10、白鲜皮30、地肤子15

      加减法:鳞屑较多,加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芍药;饮食欠佳,腹胀便溏,加扁豆、山药、砂仁、枳壳。

      4.血虚风燥

      证候特点:病程日久,皮损轻度肥厚、浸润、干燥粗糙、伴抓痕、血痂、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舌质淡红少津,苔少,脉沉弦。

      治以滋阴养血、润燥息风止痒为主

      方以当归饮子,养血润肤饮加减。

      药用:当归10、生熟地各15、黄芪15、白芍10、荆芥10、防风10、川芎6、白蒺藜15、丹参20、蝉衣10、花粉10、地肤子15、白鲜皮15。

      加减法:若皮损干燥浸润肥厚较甚,加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痒甚,加皂刺、蜂房;鳞屑较多,加沙参、麦门冬、首乌;伴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夜交藤。

      5. 气滞血瘀

      证候特点:常见于疾病迁延日久,经脉疏泄失常,气血瘀滞,表现为皮肤增生肥厚,干燥脱屑,周边色素加深,皮色紫暗,瘙痒剧烈,伴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紫黯,苔薄,脉弦而涩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方选膈下逐瘀汤、消风散、逍遥散加减。

      药用:归尾10、赤芍10、桃仁10、红花10、香附15、青皮10、陈皮8、木香6、王不留行15、泽兰15、防风10、蜂房10。

      加减法:鳞屑较多,加生地、熟地、沙参、麦门冬等;痒甚,加刺蒺藜、乌梢蛇。

      6.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皮疹犯法全身,其中以肘窝、国窝最为明显;有的是局限性肥厚与轻度米兰深处交替出现;有的为扁平丘疹,高出表皮,常因剧烈发痒而搔抓,使之皮肤干燥似皮革,纹理加深,肤色暗红。舌质红或微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

      代表方剂:地黄饮子加减。

      药用:何首乌,熟地黄,钩藤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牡丹皮、枸杞子、泽泻、地骨皮、当归、杜仲、续断、酸枣仁各10g,山药、薏苡仁、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阴血不足甚者加麦冬10,女贞子15,风盛瘙痒甚者加蝉衣6,白僵蚕10,全虫6;合并有血瘀者加桃仁10,红花10,莪术10伴失眠者加生龙牡各30,酸枣仁30 ;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柏子仁15。

      婴儿湿疹:

      1.心火湿盛:

      主证:在婴儿的头顶、眉端,严重时还会波及躯干、四肢,发生红斑、白色鳞屑,形如癣疥,或生丘疹、丘疱疹,黄水浸淫、糜烂、结痂。瘙痒无度,啼吵不安,溺黄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心导赤

      方药:三心导赤散加减。

      连翘心6g,玄参6g,栀子心3g,莲子心5g,生地黄4.5g,车前草10g,车前子10g,灯心3扎,甘草梢3g、蝉蜕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患儿不欲饮食者,加山楂10g、鸡内金6g健脾消食。

      2.风湿热蕴肤

      主证:头面、耳廓、四肢、阴囊、臀部等处簇集或散在的红斑和丘疹,局部潮红,少许渗液。舌淡红或红,苔薄黄,指纹紫红。

      治疗:祛风止痒,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方药:蝉防汤加减。

      蝉蜕6g,防风、苍术、牡丹皮、黄柏各3-6g,连翘、白鲜皮各5-10g,苦参3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加减:丘疹潮红加金银花5-10g,赤芍2-5g,伴渗出明显者加薏苡仁5-10g,,土茯苓8-12g,夏枯草3-6g:大便燥结者加紫草4-6g,牛蒡子4-6g,瘙痒者加钩藤3-6g。

      3.脾湿胃热

      主证:皮损多发育头顶、面部,颌下、甚则躯干,四肢。皮疹色红,表面米兰,有渗出液,或见结痂,周围有红晕。伴口渴,打边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买滑。

      治疗:清为热,利脾湿

      方药:清胃利湿汤加减。

      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苍术、牡丹皮、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0g,薏苡仁1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热盛口渴者,加知母6g、天花粉10g以清热滋阴生津:瘙痒甚者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防风6g以祛风止痒。

      4.脾虚湿困

      主证:小儿多肥胖,皮损多在面部、四肢,重者见于全身。红斑、丘疹呈暗淡之色。表面糜烂明显,渗出较多。伴有消化不良,口黏腻,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滑濡。

      治疗:健脾利湿。

      方药:二陈汤加减。

      茯苓15g,法半夏6g,苍术、白术、陈皮、白扁豆各10g,薏苡仁30g,滑石12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腹泻甚者,加煅牡蛎20g敛湿止泻:腹胀甚者,加白豆蔻(后下)3g、砂仁(后下)3g。

      5.脾虚风燥:

      主证:皮疹常在同一个部位反复发作。皮疹处粗糙,有脱屑及结痂,一般很少有渗出,但有明显的痒感,皮疹周围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常伴有纳少、乏力,口干欠津,便溏,设红,苔白,脉弱。

      治疗:健脾润燥,祛风止痒,益气养血。

      方药:补脾润燥汤加减。

      黄芪、陈皮、白芍、防风、甘草各6g,当归、丹参、鸡血藤、被沙参、山药、白扁豆各10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痒甚者,加苦参10g,白鲜皮12g祛风止痒:烦急者,加佛手5g、青皮5g疏肝理气:纳少口干者,加麦门冬6g、玉竹10g、石斛6g益气生津:皮疹反复不愈者,加赤芍6g、乌梢蛇10g活血化淤,通络搜风。

      科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姚春海主任医师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1.散寒除湿法治疗顽固性钱币状湿疹,肛门湿疹,阴囊湿疹。以上三种湿疹病程日久不愈,皮疹增厚,浸润,皮棕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糠秕状鳞屑;或因搔破而结痂,部分呈苔藓样改变。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微腻,脉濡、沉、细。此乃湿之为病,感之于寒,为寒所郁,寒湿伤及皮肉则为顽湿。治宜散寒燥湿,可选用苍术、乌药、防风、茯苓、炒白术、炒白芍、姜半夏、小茴香、吴茱萸、川芎、青皮等。

      2.滋阴除湿法治疗自身敏感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表现在皮肤上有的是原发性湿疹,日久不愈,利湿药用之越多渗出糜烂越重,严重时还会遍布全身,浸淫流水,迁延日久不愈,自觉瘙痒剧烈,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中医认为凡是脾湿肺燥之人,不论是湿从外感,或者湿从内生,均能使机体内的阴中之火外达肌肤。古人将此症归纳为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燥湿同型同病。此症治疗最为棘手,因燥湿同病,滋阴可助湿,祛湿又恐伤阴。在治疗上可选用健脾渗湿之品除湿,因为在诸除湿法中,健脾渗湿法伤阴最轻,并佐用柴胡升举脾之清气上达于肺,使肺得滋润。同时配合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地骨皮等凉血养阴之品,使脾湿得清,肺燥得除,其病当愈。

      3.化淤渗湿法治疗小腿淤积性湿疹。本病通常是原患下肢静脉曲张处发生淤滞性紫斑,日久引起湿疹样改变,伴有下肢溃疡,皮肤乌黑,肥厚,苔藓样外观,病情缠绵难愈,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此乃湿伤气血致经血不畅;淤积于体表、经络,则为疮痍。治宜化淤渗湿,可选用桃仁、赤小豆、肃穆、柴胡、桂枝、青皮、赤芍、白水、当归、酒大黄,泽泻、丹参等。必要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浅静脉、溃疡周围交通静脉结渣等手术式疗法。

      科室学科带头人黄尧洲主任医师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1.顾护脾胃贯穿始终

      湿疹的表现虽在皮肤,然而病位根源则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症状轻重。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增强,部分患儿湿疹发作有减轻的趋势,这正是脾胃功能增强的缘故,因此脾胃功能贯穿于小儿湿疹治疗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2.对于一些慢性,久治不愈的湿疹,中医认为病已入络,可加用蜈蚣、全蝎等虫类药入络搜风。虫类药应用时如果入汤煎,则疗效不甚满意,每有药不胜毒之虞。故可将全蝎、蜈蚣等另用微波炉烘3分钟,趁热碾成细末备用,用中药煎药水送服虫类药粉,用此法收效颇佳。

      3.从皮疹的演变辨别风、湿、热三邪孰轻孰重,是治疗湿疹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如皮疹泛发、丘疹、鳞屑较多,自觉剧痒,治风治肺为先,药用荆芥、防风、苍耳子、蝉蜕、薄荷、桑叶、杭菊花等;若渗出浸淫,糜烂较重;并有越糜烂越痒的现象,治湿治脾为主,药用茯苓皮、苍术皮、生薏仁、陈皮、冬瓜皮、茵陈、猪苓、泽泻、炒枳壳、赤小豆等;若丘疹、红斑遍及全身,抓破有少许渗血,治热治心为重,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玄参、栀子、红花、紫草等。

      4.对部分顽固瘙痒用疏风散风搜风诸药,非但痒不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者,可酌加安神平肝息风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牡、生代赭石等,常能获得良好疗效。

      5.对于阴虚血燥生风之慢性湿疹,当慎用疏风解表之品。可用少许薄荷(3g左右)以佐之,至于加辛温疏风之品用于血中燥热之证,必动其血燥之风使燥热更甚,而痒更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