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皮肤科 >
  • 药疹临床诊断要注意哪些问题?药疹的体内试验有哪些?药疹如何进行体外检测?什么是药物的交叉过敏?

    发布时间:2021-03-20 08:21 点击数:

      药疹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除固定性药疹具有特征性表现之外,多数药疹不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同样症状相区别,则必须根据病史及发展过程加以综合分析而作出诊断。

      诊断要点:

      (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在5-20天左右,重复用药一般1-2日或数小时内发病。

      (3)皮损类型多样。常见者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湿疹样、剥脱性皮炎样、大疱表皮松解型。发病突然、皮损对称分布、泛发全身等特点。

      (4)自觉瘙痒、灼热,可伴发热、头痛、恶心及乏力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常有口腔黏膜损害,且可有心、肝、肾、关节及造血系统损害,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甚至危及生命。

      (5)病程多呈急性,停用致敏药物后,轻者约1-3周内自愈。

      (6)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可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少数有白细胞减少。

      (7)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

      药疹的体内试验有皮肤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

      (1)皮肤试验:常用的特异性方法有划破试验;皮内试验;点刺试验;斑贴试验;眼结膜试验;舌下试验;皮窗试验。其中以皮内试验,点刺试验及斑贴试验较常用,且皮内试验的准确率较高。皮内试验适用于预测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通常用于预测青霉素、抗血清和普鲁卡因过敏反应,但阴性时不绝对排除发生临床反应的可能,对有高度药物过敏史者禁用。为预防皮肤试验诱发严重全身反应(过敏性休克),应在试验前准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抢救措施。

      (2)药物激发试验:指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一般为药量的1/8-1/4或更小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此试验仅适用于口服药物所致的较轻型的药疹,或药物引起的较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又必须使用该药物治疗时(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不能用于有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疹和重型药疹。

      药物体外试验主要是皮肤划痕试验,于前臂屈侧表面,按常规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在该处划数条痕,以不出血为度,然后将被试验物轻搽其上。阳性反应者多在10-30分钟内出现风团样反应。这时可将被试药物用水洗拭去。鉴于绝大多数药物属于半抗原,须与机体内载体蛋白结合后方具有抗原性,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药疹。本试验可靠性较差。但要注意有皮肤划痕症者不作此试验。此外,体外试验有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琼脂弥散试验、皮肤窗试验等,但这些试验结果尚不确定。

      药物交叉过敏是指由一种化合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后由另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与初次过敏原在化学结构上相似,或由于代谢中转换的产物在免疫化学上与初次过敏原结构相似或一致而引起同样的过敏反应。临床上常见的交叉过敏的药物有四组:第一组是具有苯胺核的药物,包括普鲁卡因及其有关药物、磺胺和对氨水杨酸;第二组是磺胺及有关复合物,包括磺胺类(如磺胺甲氧嗪及有关药物)、磺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如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及有关药物)、噻嗪类利尿剂(如氯噻嗪、氯噻酮及有关药物)和碳脱水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及有关药物);第三组是青霉素及有关药物,包括青霉素(如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及有关药)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第四组是吩噻类衍生物,如氯丙嗪、异丙嗪、盐酸三氟拉嗪、噻啶嗪及有关药物。另有报道,金霉素、土霉素及四环素之间,新霉素与链霉素之间亦有交叉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