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皮肤科 >
  • 皮肤癣病引发的瘙痒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1-08-04 08:04 点击数:

      皮肤癣病是指由皮肤癣菌侵犯皮肤表皮角质层、毛发和甲板而引起的皮肤病,亦称浅部真菌病或称为癣。由于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而有头癣、手足癣、股癣、体癣、甲癣等区别。

      头癣是由致病真菌侵入头发和头皮而致。一般可分为三种,即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不论哪一种头癣,都有头发和皮肤(主要指发周皮肤)两方面的病损表现。头发的病态特征为断发、脱发,出现发鞘(发干带白色鞘套),病发光泽减退或消失等;皮肤病态特点则为鳞屑、痂皮、瘢痕等。头癣可伴有瘙痒,但多较轻。

      甲癣是发生于指、趾甲的癣病,常继发于手足癣,一般不会有瘙痒感。

      手足癣、股癣和体癣是发生在无毛发(毳毛即汗毛除外)部位的癣病,它们都伴有明显的瘙痒,有的甚至是奇痒难忍。其中以足癣最为常见,可在50%~90%的人群中发生。常双脚同时患病,可自身传染引起手癣、甲癣及体癣或股癣,也可通过公共浴室、共用洗脚盆、毛巾或拖鞋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常因瘙痒难忍进行搔抓致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手癣常因患者先有足癣而用手抓足所致;患癣的手搔抓身体其他部位又常引起体癣和股癣。手足癣的表现可分为干型和湿型,干型又分为脱屑型和角化型,湿型又分成水疱型和间擦型。各型之间既可混合,又能相互转化。间擦型见于指(趾)间,尤其是第3、4指(趾)间,初起发红、脱皮,摩擦后糜烂、渗水,甚至化脓,局部常因多汗而浸渍发白。水疱型主要见于掌跖部、指(趾)侧面和手脚的两侧,水疱一般不大,数量也不多,不易自动溃破,常分批继发,此起彼伏。脱屑(皮)型部位与水疱型相仿,分布广泛,脱皮为点状或片状,深浅不一。角化型发生于掌跖,特别是手掌大小鱼际部和脚跟部,患处皮肤明显粗糙、肥厚,常合并皲裂、出血。手癣大多为干型,而糜烂、渗液、化脓等湿型多见于足癣。

      体癣是指除头皮、胡须、掌跖、腹股沟等处外,人体其他平滑皮肤的癣菌感染。皮损为圆形或钱币形红斑,自指甲盖至各种钱币大,数目多少不定,病灶中央常自愈而周缘呈活动性,有炎性红丘疹、小水疱、痂皮及鳞屑等。皮损可形成环形,有时亦可互相融合成多环形或损害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同心环形。股癣是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周的皮肤癣菌病,其表现与体癣相似,自觉剧痒,常因搔抓而继发湿疹化或苔藓样改变。

      还有一种花斑癣,俗称汗斑,是一种表浅角层真菌病,由糠秕马拉色菌所引起,一般无自觉症状,约1/3病人有中度痒感,在劳动、日晒、流汗时加重。皮损为胸背、颈侧、肩胛及腋窝等处的色素加深或减退斑,上覆少许细糠状鳞屑,形态可为点状、钱币状或融合成片。

      皮肤癣病引发的瘙痒,治疗的根本方法是抗真菌。单纯止痒,不但不会解决问题,有时反而会加重病情,如误用激素类止痒剂(如皮炎平、肤轻松等),还可能加重真菌感染,使皮损范围扩大。口服抗真菌药中,老一代的有灰黄霉素,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头癣。较新的酮康唑,因其肝毒性应用亦不多,尤其不宜长期服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新一代的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及特比萘芬等。外用抗真菌制剂种类繁多,可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种类和剂型。常用的有复方十一烯酸粉、复方土槿皮酊、复方苯甲酸酊(或软膏)、新脚气药水、复方雷锁辛涂剂、克霉唑软膏、达克宁霜、孚琪乳膏、环利软膏、特比萘芬霜等。另有一些复方制剂既能抗真菌,又能较迅速地控制瘙痒、潮红等症状,用于炎症明显的癣病疗效较好,如复方达克宁霜、皮康霜、皮康王等。通过上述治疗,杀灭了真菌,皮疹消退了,痒自然也就止住了。

      皮肤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患有足癣一定要认真对待,积极治疗,以免传染它处,尽量不要搔抓,以免继发感染。平时要注意卫生,衣被、鞋袜应经常洗晒,勿用公用拖鞋或浴用品等。猫狗等宠物如患有癣病,亦应加以治疗,注意隔离,防止传染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