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4 08:05 点击数: 次
脓疱疮俗称黄水疱,是一种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接触或接种传染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儿童较为常见,常发生于夏秋两季,如不及时控制,可在家族中或儿童集体场所中迅速蔓延。本病经适当处理,易于治愈,不留瘢痕,局部可遗留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斑。脓疱疮是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但一般都有明显的瘙痒感,或本身就继发于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如下两型:
(1)水疱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初起为散在的水疱,渐渐变成大水疱,疱液清澈,疱周无明显红晕。数日后疱液变混浊,脓液沉积于疱的底部,出现一种上清下浊的半月状外观。由于疱壁薄而松,故容易破裂,破后露出潮湿的糜烂面,表面可以结黄痂,脓液从痂下外溢,向四周发展。此型好发于面部和四肢,一般无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2)脓痂型: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而得。常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逐渐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橘黄色的厚痂,并不断向四周扩展融合。本型传染性强,常因搔抓而不断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多伴有淋巴结炎、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甚至引起急性肾炎。损害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部及四肢露出部位。病程一般6~10日。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程延长。
脓疱疮伴发的瘙痒,除抗感染治疗外,一般可根据情况选用内服或外用止痒剂,以预防因搔抓而导致病变扩散。局部治疗应以杀菌、消炎、干燥、止痒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要求患者每日搽多次。此制剂中樟脑能止痒,可使患者停止搔抓而避免病情继续发展;硫黄具有杀菌作用;而患处及其周围厚搽许多扑粉(炉甘石洗剂水分蒸发后成为扑粉),可发挥保护作用,不利于细菌的传播。洗剂的干燥作用很强,脓疱一般于3~5日内干燥脱落,故对早期患者治疗效果较满意。如有较大脓疱,可用消毒针刺破疱壁,用干净棉球吸干脓液,然后涂上述药物。脓疱如已结痂,应以消毒药液(如01%雷夫奴尔溶液、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清洁创面,去除痂皮(粘着较紧的,不要勉强剥离),然后外用05%新霉素软膏、复方新霉素软膏(含杆菌肽)、5%白降汞软膏、环丙沙星软膏、利福平软膏、百多邦软膏等,亦可外涂2%龙胆紫液。涂搽时只需薄薄一层,每日2次。切忌将软膏直接搽在脓疱或脓痂表面,这样药物不会起作用,还可造成痂下化脓感染蔓延。如果创面渗液较多,可用上述药物配成糊剂敷搽或用上述消毒药液湿敷。
对伴有发热、淋巴结炎或皮损广泛者,以及婴儿、体弱儿童或经外用药长期治疗无效者,可全身使用磺胺剂或抗生素(临床报道,头孢氨苄口服对本病具有较好疗效);重症患者最好做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以止痒。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为原则。常用内服方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或成药连翘败毒丸、牛黄消炎丸等。外用药可选马齿苋、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任何一种,煎水外洗或湿敷。
在预防上,必须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患者要注意隔离,以免相互传染,造成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