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3 15:19 点击数: 次
本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见于出生1个月~2岁婴幼儿,中医称“奶癣”、“胎蔹疮”,好发于头面部(图9),躯干四肢也可累及,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喂养者。皮损表现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相同,临床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1)脂溢型:多发于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呈小片状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停乳后可痊愈。
(2)湿型(渗出型):多发于饮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3~6个月的婴儿,皮损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食差、吵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干型(干燥型):多发于营养不良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婴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本病时作时休,容易复发,患儿剧痒难忍,故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婴儿湿疹是异位性皮炎之婴儿型,但对此还有异议,理由为还有部分婴儿湿疹不是异位性皮炎。故此,提倡还可沿用婴儿湿疹之病名。
母乳喂养可以防止牛奶喂养引起异性蛋白过敏所致的湿疹,渗出糜烂者可用2%硼酸湿敷或中药煎汤外敷(如马齿苋、黄柏、生地榆等)、面积较小的皮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中药膏,痂皮可外用植物油软化后去除。
中医将本病病机分为胎火湿热和脾虚湿蕴,针对不同临床特征立法:症见红斑、丘疹、丘疱疹,黄水浸淫、糜烂、结痂,瘙痒无度,啼吵不安,溺黄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方用消风导赤散加减;症见红斑、丘疹呈暗淡之色。表面糜烂明显,渗出较多。伴有消化不良,口黏腻,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滑濡者健脾利湿,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