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特色科室 > 中医皮肤科 >
  • 湿疹的内治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3-14 14:44 点击数:

      由于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又各有特点,故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积极寻找和去除诱发因素,避免各种刺激,以尽快减轻或缓解症状,延缓和减轻发作,恢复/加强皮肤屏障功能,改善和提高患者和家庭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1)抗组胺药

      选用本类药物以止痒,如传统镇静性抗组胺药(酮替芬、赛庚定、羟嗪、苯海拉明等)及第二代较少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前者主要用于夜间剧痒者,后者较前者镇静作用弱,目前临床常用。必要时可以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或配合镇静药。

      (2)抗微生物制剂

      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繁殖,往往加重湿疹。抗生素系统应用多见于急性炎症期,有渗出和结痂者及广泛继发感染者。临床多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除抗感染外同时具有抗炎作用,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及抑制IL-8的分泌而发挥疗效,而有利于快速缓解炎症反应。

      (3)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过敏、抗炎、抗增生及免疫抑制作用,起效迅速而作用肯定,对消炎、止痒、减少渗出作用较快,但停用后很快复发,长期应用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故用于病情严重及一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停药时宜逐渐减量,以免反跳。考虑到长期应用的全身不良反应,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尤其是儿童,应用时需监测不良反应。

      (4)免疫抑制剂:

      对病情严重及一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酌情选用免疫抑制剂,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临床常用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前者主要通过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抑制淋巴细胞核酸的合成及细胞的增殖,达到免疫抑制效果,肝、肾毒性较小;后者对T辅助淋巴细胞(Th)的选择性抑制,通过干扰Th从而抑制依赖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早期阶段,选择性抑制IL-2的产生和释放,最终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存在潜在的肝、肾毒性,以及引起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5)其他

      IFN-γ、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胸腺肽(胸腺因子D)及维生素B族、维生素C、钙剂、调节神经功能药物亦有帮助。

      (6)中医药

      中医治疗湿疹根据辨证结果和疾病特点,既重视湿热的表现又重视脾虚湿蕴的根本原因,兼顾病变过程中出现的燥、瘀、虚等病理变化,常用清热利湿、健脾燥湿、养血润燥等方法,详见后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