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园地 >
  • 细心聆听月经的“倾诉”——让痛经不再痛

    发布时间:2021-07-21 08:35 点击数: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痛经不用怕,结婚生完孩子之后痛经自然会消除了,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痛经的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痛经就没有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完全没有因为有了孩子而有所改变,该痛的还是得痛。

      经血伴随着子宫内膜的脱落而产生,会在每个月定期排出体外,因此被称为月经。那为什么会痛经呢?简单来说,如果经血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或者排出受阻,就会引起疼痛,这就是痛经。有些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子宫颈比以前松弛,让经血可以比较顺畅地排出体外,少了阻碍,自然会减少痛经的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女性在生孩子之后痛经没有了。

      那为什么对有些女性没用呢?这是因为痛经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子宫发育不良,或者妇科炎症等引起的痛经是没有办法在产后消除的。由疾病引起的痛经,生完孩子,有毛病的地方并没有得到治疗,于是痛经也就不能在产后得到消除。因此,女性朋友们如果痛经了,尤其是后来才有的痛经,一般上来说是继发性痛经,不要寄希望于生孩子之后一切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不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和治疗,只会让痛经更严重。

      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在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作的下腹疼痛,时常伴有腰酸或腰痛,月经疼痛的时间会因个人而不同,但大多患者在月经刚来的两天出现,而且下腹部有阵发性的绞痛,有时阴道、肛门以及腰骶部附近也会有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腹痛常常持续数小时,有些还会疼上一两天,不过当经血畅通之后疼痛感会逐渐消失。疼痛剧烈时,患者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出冷汗,甚至昏厥。也有部分患者会在月经前1 ~ 2天就会出现下腹部疼痛,接近月经或来潮的时候加剧。膜样痛经的患者则会在第3 ~ 4天时疼痛最剧烈,膜状物排出后疼痛就会消失。

      膜样痛经指的是脱膜性痛经,女性来月经的时候,子宫内膜会先破碎然后随着经血被排出,但是有些人排出的子宫内膜是整块脱落的,为了排出体积较大的内膜,子宫就会剧烈收缩,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这就是膜样痛经,是比较严重的痛经症状,但是内膜排出体外后,疼痛就会消失或者缓解。

      痛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发性痛经,一种是继发性痛经。未婚的、已婚的都有可能发生。不过未婚的一般以原发性居多,已婚的则是以继发性居多。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从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就开始发生的经期腹痛,经过检查发现并没有生殖器官上的病变,也就是说生殖系统各个器官在结构功能上属于正常的,多半是因为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好,或者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者经血中带有大块的子宫内膜等导致的痛经,这种痛经很可能会在生完孩子之后有所减缓。

      还有一种是生完孩子后也不能减缓的痛经,这种一般指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一般是行经数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出现的经期腹痛,因为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比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引起的痛经。这类痛经更要重视起来,因为拖的时间越长,疼痛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引起不孕,甚至导致癌症。

      总的来说,引起痛经的原因,大多是情志抑郁,精神紧张、恐惧,或食用过多生冷酸涩的东西,感受寒冷,或素体虚弱,气血两亏,或子宫发育不良以及临经性交所导致的。剖宫手术和盆腔手术后也可能导致痛经。

      痛经的辨证也有规律可循。一般以经前腹痛属实,经后腹痛属虚;腹痛因按压而增痛属实,腹痛因按压而减痛属虚;喜暖属寒,恶热属热;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属瘀;胀甚于痛属气滞,痛甚于胀属血瘀;绕脐疼痛多属于寒证。痛经引起两胁疼痛多兼有肝气郁滞,如果伴有胃痛,那就是兼有胃气不健。

      但也要注意,痛经常常伴有全身症状,这也是帮助诊断的重要旁证,只不过这里边有些症状,不一定是病态的。比如说行经期间,部分患者常有总想要大便的感觉,大便依然成形,这是因为临经之际,冲任充盈,刺激直肠而产生的感觉,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期反应,并不是病态。又比如说腹痛严重时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大多是因为经滞不下,冲气不得下泻,反而上逆犯胃。一旦经血畅通,腹痛减轻,其呕吐自然会消失,这也并非是胃出现了毛病,因此不能作为辨证的佐证,在治疗的同时也没有兼顾的必要了。有的时候参考伴有症状时要有所取舍,这也说明中医辨证很难,不沉下心来好好钻研,谈何中医。

      这里有简单的自测方法,可以判断你因为什么而引起的痛经。如果小腹两侧痛及下腹疼痛并伴有抽掣感,那很有可能是盆腔炎患者。痛而子宫内膜成块脱落则是膜样痛经。腹痛呈渐进性,从经前数天就开始发生小腹疼痛,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月经第一天更加疼痛难忍,就要注意是否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看起来痛经的种类很多,其实不外乎虚实两大类,但以实证比较多,一般是由于气滞、寒凝、血瘀,致使经血不得畅流,排出困难所引起的。大致可分为四种证型,分别是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亏、湿热蕴结。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先分清是哪一种证型,方可对症下药。

      先来看看气滞血瘀型痛经。病因大致可概括为临经精神紧张,肝郁气滞,血行受阻;或者子宫过度后倾,宫颈狭小,经血排出困难;或者经血凝结成块,不容易排出,或者整块子宫内膜阻塞于宫口,不通则痛。临床上多见于经前或经期时小腹疼痛,经血量少而不畅?颜色紫暗有瘀血,血块排出后则腹痛减轻。此时治疗应当用活血理气,让经血瘀散,让气血通畅起来。用药包括:当归、川芎、生蒲黄、生五灵脂、枳壳、制香附、益母草。这方子以活血理气为主。

      第二种是寒湿凝滞型痛经,多是因为月经临近吃了过多生冷的食物,或者来月经期间淋雨涉水,游泳以及冷水洗足,造成胞宫经血流通不畅,阻滞了,就痛了。临床上表现为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或绞痛,喜暖喜按,得热较舒,四肢冰冷,月经量少,色不鲜或似黑豆汁,或淡,夹有瘀块。治疗上应该温经散寒。通常用肉桂、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等药来温经,如果寒肢冷严重者可加干姜,便溏加炮姜。

      第三种是气血两亏型痛经。这类痛经的患者多因为自己本身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两亏,月经后血海空虚,没有足够的血液来滋养胞脉,或营养不良,子宫发育欠佳,或因神经质性格,痛感过敏。临床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腰酸腿软或者腰部酸胀不适,经行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也就是说腹痛并不会随着月经干净之后而有所缓解,反而因为经血去而腹痛加剧,有下坠的感觉,按压可缓解疼痛,遇热可缓解疼痛,月经量少,颜色淡。我一般用益气养血的原则来治疗,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肉桂、香附、甘草。这方子以和血养血为主。

      精神因素对原发性痛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那些神经质性格的人,对月经生理缺乏认识,在临经之际表现为过度的焦虑、紧张和恐惧,致使经血流通不畅,造成经血滞留,从而引起痛经。如果能为这类患者提供心理治疗,进行适当解释,消除顾虑,再用药物来辅佐治疗,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最后一种是湿热蕴结型痛经。多是因为房事不洁或产后感染,热结胞脉,蕴久生湿,导致盆腔瘀血,经血流通不畅,于是就痛经了。临床表现为平日里小腹疼痛或腰部酸痛,白带多,月经前后疼痛加剧。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色紫有块。我用行气活血,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疗,选用柴胡、枳实、赤芍、生甘草、丹参、三七粉、龙葵等药。

      由上述所知,其实有些痛经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在生活习惯方面,养成好习惯,方可离痛经远一点。女性是最需要保暖的人群,可以说大多数妇科病,外因都和受凉分不开。为此,女性要杜绝形寒饮冷。形指的是形体,也就是身体。尤其有些年轻的女性很爱美,要风度不要温度,不仅夏天穿比较暴露的衣服,就连比较凉的秋天甚至寒冷的冬天也穿得比较薄,为的就是保持形体好看,这是不可取的,该保暖的时候还是要保暖。

      饮冷的话有两重含义,一种是贪凉,有一些女性喜欢吃冰激凌,夏天吃冰棒、喝冰水,即使进入冬天,也喜欢吃刨冰。夏天偶尔吃一次还好,还可以解暑降温,但是不宜多吃,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吃太多凉的东西会导致寒凝、血凝或者气滞,也可能引起血瘀,而气滞和血瘀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妇科疾病,比如卵巢囊肿、痛经、闭经、子宫肌瘤等。

      饮冷的另一重含义是性寒、性凉的食物,女性也要少吃,因为寒主凝滞,气血在身体里的运行就好像是一条河,小河里的水一遇到寒冷的天气就会结冰,结冰了之后水就不流动了,这是一样的道理。气血凝滞不通,那就会痛了,所以也有女性在来月经的时候经血颜色发黑,有血块,这种情况多数是受了寒而引起的。